查看原文
其他

微党课丨引领社会主义探索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

人文能建 2022-11-06

微党课

不忘初心  牢记使命



从1956年到1966年

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

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

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

在精神力量上也获得巨大丰收

形成了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


大庆精神:奋斗的红旗永不褪色

精神内涵

爱国、创业、求实、奉献


精神意蕴

“这困难,那困难,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” “我们有能力找到大油田,也一定能够开发好大油田”,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和科研工作者,头顶蓝天、脚踏荒原,克服重重困难,建设大庆油田,为共和国发展输送“血液”。


1959年,“松基三井”喷出的油流让人们看到了大油田的希望之火。但是,摆在人们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:缺经验少技术、钻井开发设备落后、油藏地质条件复杂、自然环境极度艰苦。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以“宁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,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,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。


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。”王进喜的铿锵誓言,穿越时空,久久回荡。


大庆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


焦裕禄精神:心中装着百姓 一切为了人民

精神内涵

亲民爱民、艰苦奋斗、科学求实、

迎难而上、无私奉献


精神意蕴

焦裕禄,1922年8月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贫苦家庭,1945年就主动要求当上民兵,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48年随工作队南下,1962年调到河南兰考县,出任兰考县委书记。正是在兰考县书记任上,焦裕禄彰显了坚贞不移的信仰本色,铸就了一座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。


1962年到1964年间,兰考遭受严重的内涝、风沙、盐碱“三害”威胁,焦裕禄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,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、翻淤压碱、封闭沙丘试验,并在此基础上,总结出整治“三害”的具体策略,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。在此期间,焦裕禄身患肝癌,依旧忍受剧痛坚持工作,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,使得兰考的除“三害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焦裕禄带领群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,在今天已经成了兰考的一个特色产业,截至2014年,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,从防沙树变成了群众的摇钱树。焦裕禄在兰考时间虽短,但是留下的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。

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焦裕禄的故事,多次动情回忆40多年前学习焦裕禄的情景∶“1966年2月7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,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,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。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,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,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,我受到深深震撼……”他还专门为焦裕禄写过一首《念奴娇·追思焦裕禄》的词,“百姓谁不爱好官?把泪焦桐成雨”,寄托着对焦裕禄的敬意和缅怀。


兰考县的焦桐


红旗渠精神:精神之渠永不断流

精神内涵

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


精神意蕴

林县(今林州市)位于河南北部、太行山脉东麓,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。受气候、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,土薄石厚、水源奇缺,历史上“十年九旱”。为解决用水困难,林县人决心“引漳入林”,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。1960年2月,他们扛起工具、背上铺盖和干粮,浩浩荡荡开进太行山。没有住的地方,就睡在山崖下、石缝中;没有工具,就带着家里的工具上工地;没有炸药自己造,没有水泥自己制……他们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,架设152座渡槽,开凿211条隧洞,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“人工天河”,孕育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。


红旗渠兴建伊始,就注重发挥党员作用,党员干部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人员、工作人员、战斗人员,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。林县县委领导带头与群众实行“五同”(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、同学习、同商量),经常背着钢钎镢头,清基出碴,抡锤打钎,吃大锅饭,啃窝窝头,奋战在工地第一线。


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、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技术人员吴祖太、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、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、除险英雄任羊成、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,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。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流点血算得了什么?为了水,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。一个人的鲜血和生命,哪有全县人民的水重要和宝贵呀!”李改云的话掷地有声。


红旗渠建设的青年突击队


“两弹一星”精神:矢志奋斗 自立自强

精神内涵

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

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


精神意蕴

1960年11月5日,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。1964年10月16日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;1967年6月17日,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。1970年4月24日,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,《东方红》的旋律响彻太空。


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,“两弹一星”研制成功,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。“两弹一星”的成功,让新中国在列强环伺中站稳脚跟,为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奠基性贡献,更激荡起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,激励着全国人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。


钱学森、钱三强、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,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,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。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。他们把热血洒在戈壁滩,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新中国国防建设事业,将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永久镌刻在中国大地上,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源泉。


两弹一星的功勋们


这是新中国建设困难重重、艰苦奋斗的年代,是一个英雄辈出、精神昂扬的年代。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,翻身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与时间赛跑,用生命和鲜血描绘了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图画,用实际行动证明了:同困难作斗争,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。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,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,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、奋勇前进。


主讲人:付屹,中国能建职培中心



课   程

回   顾







微党课丨艰辛探索,社会主义建设的砥砺前行

点击图片查看原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